中国古代园林,有一类属于官吏、富商、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,称为私家园林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,隐逸江湖,寄信于山水之间。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,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。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盛斯,光在洛阳一地,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。
诗人白居易在洛阳精心地经营了自己的小宅园。这座宅园占地仅17亩,其中住宅占1/3,水面占1/5,竹林占1/9。水池中筑有三岛,岛上有小亭,池中种白莲、菱和菖蒲,池岸曲折,环池小径穿行于竹林间,四周建小楼、亭台、游廊,供主人读书、饮酒、赏月和听泉用。园中还堆筑有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十天尘石、青石与百笋。小小宅园,经营了十多年,足见主人用心之精。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,私园也有数百座。明清两朝在北京,凡王府和富有的官宅中多附有园林。但全国而言,私家园林最发达的还是集中在南方地区。
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,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、经济与人文的诸方面条件。建造山水园林需要山和水,尤其是水,山无天然山还可用土和石堆筑,但无天然水源,虽挖地三丈也不成池沼。江南江流纵横,河网密布,水源十分丰富。气候温和,冬无严寒,空气湿度大,适宜生长常青树木,植物花卉品种多。园林推出,除土以外,不可缺石,而江苏、浙江一带多产石料,南京、宜兴、昆山、杭州、湖州等地多产黄石,苏州自古以来就出湖石,湖石采自江湖水涯,经过常年水流冲刷,石色有深浅变化,表面纹理纵横,形态多玲珑剔透,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,也宜罗列庭前成可欣赏之景观。
造园需花费大量钱财。江浙乃古代鱼米之乡,手工业发达,苏杭一代自两汉以来即盛产丝绸。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,城市得以繁荣,经济的发达给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。18世纪中叶,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,江南掀起造园热潮。扬州盐商为了求得乾隆的御宠,凭借自身的雄厚财力,在扬州建了庞大的瘦西湖园林区,自城北天宁寺至平山堂,两岸楼台亭馆连绵不断,形成一条水上园林带。
园林是一种文化建设,还需具备人文条件。江南自古文风盛行,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,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(今杭州),大批官吏、富商拥至苏杭,造园盛极一时。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,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,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,建造园林。尤其在清朝后期,由于北方战乱,官僚商贾纷纷南逃,在江浙一带购地建造宅园,偷安一方。这批文人懂书画好风雅,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邯,还亲自参与设计,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,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。
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都是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林,但是它们又各有自身的特点。从内容上看,皇家园林,尤其是大型皇家园林兼有朝政、生活、游乐的多种功能,实际上是一座封建帝王的离宫,而私家园林则有待客、生活、读书、游乐的要求。从规模上看,皇家园林占地大,有数千亩之广,多选择在京城之郊或其他空旷之地,而私家园林多与住宅结合在一起,占地不大,多者几十亩,十多亩,小者仅几亩之地。再以园林风格看,皇家园林追求宏伟的大气魄,建筑金碧辉煌,讲究园林的整体构图与开扩的景观,而私家园林则追求平和、宁静的气氛,建筑不求华丽,环境色彩讲究清淡雅致,力求创造一种与器哗的城市隔绝的世外桃源境界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