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
农历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,又称“老人节”。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,有六阴九阳。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重阳又称“踏秋”与三月三日“踏春”皆是家族倾室而出,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“避灾”,插茱萸、赏菊花。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,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。由于九月初九“九九”谐音是“久久”,有长久之意,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,包含有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的寓意。20世纪80年代开始,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,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重阳节与除、清、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。
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,由于年代久远,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。因此,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有种种不同的说法:
其一:重阳的源头,可追溯到先秦之前。其二: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。
“重阳节”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。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,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。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。高和糕谐音,登高吃糕,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。重阳日,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,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。在汉族古俗中,菊花象征长寿。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又叫做茱萸节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九九重阳,因为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,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。
重阳习俗:赏菊(观赏菊花)、登高(登高山、登高塔)、佩茱萸·簪菊花(茱萸雅号“辟邪翁”,菊花又名“延寿客”。)、放纸鹞(放风筝)、吃重阳糕(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)、饮菊酒(喝菊花酒)。
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,由于年代久远,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。因此,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有种种不同的说法:
其一:重阳的源头,可追溯到先秦之前。其二: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。
“重阳节”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。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,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。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。高和糕谐音,登高吃糕,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。重阳日,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,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。在汉族古俗中,菊花象征长寿。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,所以又叫做茱萸节。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九九重阳,因为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义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,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。
重阳习俗:赏菊(观赏菊花)、登高(登高山、登高塔)、佩茱萸·簪菊花(茱萸雅号“辟邪翁”,菊花又名“延寿客”。)、放纸鹞(放风筝)、吃重阳糕(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)、饮菊酒(喝菊花酒)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