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村第一(希望大家别敷衍的水)
我说的本村,不是已成为景阳新镇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的行政村——革坦坝,而是指我出生的那个自然村,隶属于革坦坝村的古桥坡。记事的时候,我听别人叫我们那里“苦荞坡”,后来又在小学受到别处同学的讥笑,心里就不是滋味,老辈子怎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难堪的地名?上中学后,我甚至忌讳“苦荞坡”这个地名,便想弄清本村地名的由来,于是向长辈们打听,年近七十岁的陈家二伯伯告诉我,听老辈人说,很久很久以前,这里生长着满坡满岭的蕨芜子,因其根苦,这地方就叫“苦蕨坡”。后来又听说这里种上了满坡的苦荞,故而又叫“苦荞坡”。一个地名,不管好不好听,都是前辈人叫出来的,约定俗成,好像不值得与别人怄气,但我心里总有个疙瘩,想到当时的艰苦生活,就更多了一份伤心。我长大成人以后,几经周折到县城参加工作,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在旧书摊上碰到了一本《建始县地名志》,如获至宝,买回家翻阅起来,最先查找的当然是我们那个自然村的地名,结果书上说我们那里叫古桥坡。见到这个地名,我心里竟有一阵莫名其妙的高兴。书上只说以前那里有座古桥,因此得名,其他什么也没有解释和叙述。我有些失望。既然书上说叫古桥坡,我就自觉在许多新闻报道和文章里使用这个地名,感觉亲切。我也曾回家观察,想努力找到古桥的遗迹,可让人失望了,倒是坡东头的漆湾有一座石板桥,差不多被山上下来的泥石淹没。我想,在我们东边三公里的双土地原来是景阳民族乡的驻地,也是很久以前的集市,革坦坝通往双土地的大路就经过我们那里,我相信很早的时候,漆湾沟壑上有一座古桥。
就是这个被误叫成“苦荞坡”的地方,三十年前的苦我历历在目,记得当时还有一个别名叫“穷八队”(当时行政区划为革新大队八生产队),可见其穷,穷自然连着苦。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外村有人叫“穷八队”仍嫌不够表达他们的歧视,竟然叫“小台湾”,我实在想不出我们那里与“台湾”有什么可比之处。好了,不说这些,咱们还是来说本村三十年来冒出的第一吧。
我们古桥坡这样一个百把人的自然村,虽然以前过得不好,却形成了相互比劲的习惯,人人都想在村里做什么事争个第一,我也不能免俗。
其实,我们家当初在本村有三个第一。一是父亲第一个戴上手表,一是父亲第一个开车,一是我第一个组织成立景阳镇第一个文学社。但这三个第一与别人比起来好像没有劲头,第一个戴手表,那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了;第一个开车,那是公家的车;第一个创办文学社,这不过是很普遍的事或生活。下面我就说说本村带劲儿的第一。
有趣的是,细细一想,若按时间顺序排列,还得从我们家族说起。可能是古桥坡数十年穷困元气太弱,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差不多十年时间,经济才有起色。1987年,大伯家第一个买回了17吋的黑白电视机,全家人高兴的样子,好像家里又添了一口人,大伯笑得露出了缺损的牙齿,寸把长的胡须一颤一颤的。我们也跟着高兴,同村的外姓人也高兴,每晚挤在大伯他们家吊脚楼的厢房里,津津有味地看新闻和电视剧。我更喜欢看综艺节目,边看边学习主持人的机敏,学习相声、小品和歌舞的技巧。随后几年,我连续主持几次全乡五四青年节、八一建军节文艺联欢晚会,也编导过一些文艺节目,深受乡亲们喜爱,大伯家那台电视可谓功不可没。更让我受益的是,那时我不怕旁人讥笑,学起了普通话,以致现在在南方工作游刃有余。
看着大伯家的电视,收获一份快乐和知识,心里却想着自己家一定早点买回电视,而且要买彩色电视。当我和父亲商量时,父亲虽然口头支持,但他的心思却放在我的婚事上,那时家里经济还不算宽裕,结婚需要不少开支。我理解父亲,没有要求马上买回彩电,等结婚后再说。结婚三年后我们打算买回彩电,没想到本村的小华早就搬回了大彩电,还有全套音响设备。小华和他漂亮的媳妇很早就到汉口打工,据说挣了不少钱,有十来万,村里人津津乐道,我却不论人长短。
那时,我意识到一点小钱不够花销,必须找到赚钱的门路。有什么路呢?我在道班养路又苦又累,仅拿了正式工三分之一的微薄工资。妻子在家勤扒苦挣,种田养猪,倒是有了些积蓄。于是,我与妻子暗暗打算,到集镇上去开商铺做生意。我心里还暗暗上劲,争取做本村第一个到集镇上经商的人,第一个在集镇上开办自己的商铺。我们的商铺到1998年8月才开张营业,不想此前已有本村的润五夫妇在镇上营业两年了,我们开业时,还得到他们的很多帮助。润五夫妇起先是在下坪景阳老镇上开餐馆,生意红火,后来他们又经营百货,日子过得舒舒服服。如今,清江开发,景阳新镇搬迁到革坦坝后,润五夫妻俩又在新镇上做起了生意,听说他们准备在新镇上买地建房,从我们古桥坡挪出去,在集镇上继续发展。
我怎么就不能在本村创造个得劲的第一呢?1999年,我被借调到恩施自治州318国道改扩建工程指挥部已是第三个年头了,每天出入工地都坐单位的小车,感觉方便得很。加之到中山打工近十年的朋友功才告诉我,他已在中山买了房,下一步计划买车。这触动了我的好胜心,也不管腰包空空瘪瘪,便萌生了买车的想法,不敢说出口,心里却想着做本村第一个买车的人。不待我回家将这个梦想告诉妻子,已看到润五开着他的小车在街道上疾驰而过,还做起了载客的营运。我真的有些羡慕了,可笑自己一次次步人后尘。买车之事至今后尘都还没步上,又眼看着本村的勇娃不仅开着小车在公路上奔驰,他还买回了大型挖掘机在建筑工地忙碌。
没有做到本村第一,我多少有些懊恼。不知不觉中,却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事,2004年,我的堂妹杨梅双考上了大学。此前,古桥坡的虎哥、文德和我虽然都拿到了大学文凭,但全是自修的。只有堂妹是古桥坡第一个正宗考上大学的人,她的这个“第一”,比任何一个“第一”都值得骄傲。
最近十年,本村先后出现了许多第一。有人第一个买回了摩托;有人第一个在家里安装了乡村移动电话(区别于手机);有人第一个建了洋楼;有人第一个掘了水井,解决了祖辈以来吃水难的问题;有人第一个筑了沼气池,节约了能源;有人第一个办起了养殖场;有人第一个办起了建材厂……我离开古桥坡十多年了,尽管我没有捞上第一,但本村的这么多第一让我感到无比欣慰,因为这些“第一”见证了古桥坡——一个曾被唤作“苦荞坡”和“穷八队”的地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,见证了古桥坡乡亲走向新生活的步伐。
每当与家人谈起三十年来的本村第一,我在欣慰的同时,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憋屈,总觉得落后于人。女儿见我如此较劲,就笑嘻嘻地说:“爸爸有个第一自己不觉得。”
“什么?你千万不要说发表小说。”我来了兴致。
“您是古桥坡第一个买电脑的人,都好多年了,您恐怕忘记了。现在给您找到了一个第一,您高兴了吧。”女儿说这话的时候,我正在电脑上写作呢。
PS。不是我写的,别人写的。是真实的。
[ 本帖最后由 叫姐姐 于 2009-9-6 22:19 编辑 ]
就是这个被误叫成“苦荞坡”的地方,三十年前的苦我历历在目,记得当时还有一个别名叫“穷八队”(当时行政区划为革新大队八生产队),可见其穷,穷自然连着苦。还让人啼笑皆非的是,外村有人叫“穷八队”仍嫌不够表达他们的歧视,竟然叫“小台湾”,我实在想不出我们那里与“台湾”有什么可比之处。好了,不说这些,咱们还是来说本村三十年来冒出的第一吧。
我们古桥坡这样一个百把人的自然村,虽然以前过得不好,却形成了相互比劲的习惯,人人都想在村里做什么事争个第一,我也不能免俗。
其实,我们家当初在本村有三个第一。一是父亲第一个戴上手表,一是父亲第一个开车,一是我第一个组织成立景阳镇第一个文学社。但这三个第一与别人比起来好像没有劲头,第一个戴手表,那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了;第一个开车,那是公家的车;第一个创办文学社,这不过是很普遍的事或生活。下面我就说说本村带劲儿的第一。
有趣的是,细细一想,若按时间顺序排列,还得从我们家族说起。可能是古桥坡数十年穷困元气太弱,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差不多十年时间,经济才有起色。1987年,大伯家第一个买回了17吋的黑白电视机,全家人高兴的样子,好像家里又添了一口人,大伯笑得露出了缺损的牙齿,寸把长的胡须一颤一颤的。我们也跟着高兴,同村的外姓人也高兴,每晚挤在大伯他们家吊脚楼的厢房里,津津有味地看新闻和电视剧。我更喜欢看综艺节目,边看边学习主持人的机敏,学习相声、小品和歌舞的技巧。随后几年,我连续主持几次全乡五四青年节、八一建军节文艺联欢晚会,也编导过一些文艺节目,深受乡亲们喜爱,大伯家那台电视可谓功不可没。更让我受益的是,那时我不怕旁人讥笑,学起了普通话,以致现在在南方工作游刃有余。
看着大伯家的电视,收获一份快乐和知识,心里却想着自己家一定早点买回电视,而且要买彩色电视。当我和父亲商量时,父亲虽然口头支持,但他的心思却放在我的婚事上,那时家里经济还不算宽裕,结婚需要不少开支。我理解父亲,没有要求马上买回彩电,等结婚后再说。结婚三年后我们打算买回彩电,没想到本村的小华早就搬回了大彩电,还有全套音响设备。小华和他漂亮的媳妇很早就到汉口打工,据说挣了不少钱,有十来万,村里人津津乐道,我却不论人长短。
那时,我意识到一点小钱不够花销,必须找到赚钱的门路。有什么路呢?我在道班养路又苦又累,仅拿了正式工三分之一的微薄工资。妻子在家勤扒苦挣,种田养猪,倒是有了些积蓄。于是,我与妻子暗暗打算,到集镇上去开商铺做生意。我心里还暗暗上劲,争取做本村第一个到集镇上经商的人,第一个在集镇上开办自己的商铺。我们的商铺到1998年8月才开张营业,不想此前已有本村的润五夫妇在镇上营业两年了,我们开业时,还得到他们的很多帮助。润五夫妇起先是在下坪景阳老镇上开餐馆,生意红火,后来他们又经营百货,日子过得舒舒服服。如今,清江开发,景阳新镇搬迁到革坦坝后,润五夫妻俩又在新镇上做起了生意,听说他们准备在新镇上买地建房,从我们古桥坡挪出去,在集镇上继续发展。
我怎么就不能在本村创造个得劲的第一呢?1999年,我被借调到恩施自治州318国道改扩建工程指挥部已是第三个年头了,每天出入工地都坐单位的小车,感觉方便得很。加之到中山打工近十年的朋友功才告诉我,他已在中山买了房,下一步计划买车。这触动了我的好胜心,也不管腰包空空瘪瘪,便萌生了买车的想法,不敢说出口,心里却想着做本村第一个买车的人。不待我回家将这个梦想告诉妻子,已看到润五开着他的小车在街道上疾驰而过,还做起了载客的营运。我真的有些羡慕了,可笑自己一次次步人后尘。买车之事至今后尘都还没步上,又眼看着本村的勇娃不仅开着小车在公路上奔驰,他还买回了大型挖掘机在建筑工地忙碌。
没有做到本村第一,我多少有些懊恼。不知不觉中,却迎来了最令人兴奋的事,2004年,我的堂妹杨梅双考上了大学。此前,古桥坡的虎哥、文德和我虽然都拿到了大学文凭,但全是自修的。只有堂妹是古桥坡第一个正宗考上大学的人,她的这个“第一”,比任何一个“第一”都值得骄傲。
最近十年,本村先后出现了许多第一。有人第一个买回了摩托;有人第一个在家里安装了乡村移动电话(区别于手机);有人第一个建了洋楼;有人第一个掘了水井,解决了祖辈以来吃水难的问题;有人第一个筑了沼气池,节约了能源;有人第一个办起了养殖场;有人第一个办起了建材厂……我离开古桥坡十多年了,尽管我没有捞上第一,但本村的这么多第一让我感到无比欣慰,因为这些“第一”见证了古桥坡——一个曾被唤作“苦荞坡”和“穷八队”的地方的翻天覆地的变化,见证了古桥坡乡亲走向新生活的步伐。
每当与家人谈起三十年来的本村第一,我在欣慰的同时,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憋屈,总觉得落后于人。女儿见我如此较劲,就笑嘻嘻地说:“爸爸有个第一自己不觉得。”
“什么?你千万不要说发表小说。”我来了兴致。
“您是古桥坡第一个买电脑的人,都好多年了,您恐怕忘记了。现在给您找到了一个第一,您高兴了吧。”女儿说这话的时候,我正在电脑上写作呢。
PS。不是我写的,别人写的。是真实的。
[ 本帖最后由 叫姐姐 于 2009-9-6 22:19 编辑 ]
我不会多说,我只会多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