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艺 一种美食艺术
目光专注,气定神凝,自然是一番佳境。糖艺只有在人的气息调节下才会有生命存在。
吹糖人,这一民间艺人的小买卖,是山东、河南一带特有的物产。在长沙火宫殿的庙会上,我就有幸见到几位吹糖人的表演。
做这门营生,必须随身携带一个小炉子,里面不是烧煤、也不是烧炭,而是烧锯屑、谷糠皮或麦皮,就像过去老长沙人夏天驱蚊虫时点的蚊香里面充填的材料一样。它不会起明火将糖熬煮得沸腾;而火又不会熄灭,悠悠的,里面总有余温在延续,使糖浆总保持一定的温度,手艺人随时可以从小锅里抠出一砣柔软的糖浆来做小玩艺。
他们的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,如一匹马上骑着一只猴子,称之为马上封侯;一只老鼠抱着一个葫芦,谓之为老鼠偷油;一条蛇缠着一只公鸡叫蛇戏雄鸡;还有什么猪背宝葫芦、神鼠骑牛、金鸡报晓等等。总之,每一件作品他们都能报出一个好听的名子,既吉祥又十分有趣。
吹糖人的叫卖,很有表演性和趣味性,小孩对这种变戏法似的吹糖看得如醉如痴,围观的人对他们的手艺无不啧啧称赞或报以喝彩声,难怪两兄弟都说:“湖南人热情,挺不错的!”吹糖作品受时间限制,只宜表现粗犷的对象,只讲究形似,而不追求细部的塑造,在色彩上也比较单调,只有原糖的褐红色调。用马师傅的话来说,是“没有掺和色素的,这玩艺还能吃呢!”但终究是吃是看?只有各位自己把握了
小时候,我们喜欢围在买转糖的担子旁边看热闹,与其说是看他做生意,不如说是在看他玩游戏。花上一、两分钱,你就可以在那个画满了各种动物图案的转盘上用手指转上一转,运气好,也许能转到一条龙,这时,围在周围的细伢子都会跟着欢呼雀跃,最不济,也能转到一只小蟋蟀或小兔子,颇有一番成功的滋味。
据《坚瓠补集》载,明俗新年祀神,要溶就糖霜,印铸成各种动物、植物和人物作祭品。到清代,糖画更加流行,制作技艺日趋精妙,题材更加广泛,多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。
一块糖,放在地摊上,包装得再漂亮,也很难勾起你的购买欲望。而这些做转糖生意的手艺人,用小勺子舀起溶化了的糖浆,以勺为笔,以糖为墨,凝神运腕,像变戏法似的,一抖、一提、一顿,就这么三下五下,将糖汁洒在白色的大理石台面上,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只鸟、一头牛、一条鱼……令人啧啧称奇。糖画在长沙称之为转糖,发源于四川、湖北一带,卖转糖的人,卖的不是糖,而是手艺,赚的是艺术品的附加价值。
做转糖的人是没有底稿的,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。做糖画必须胸有成竹,要趁热一气呵成,他们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,十二生肖喊来就来,张飞、赵云、花鸟鱼虫、飞禽走兽,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,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,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,便大功告成。小孩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或展翅欲飞的彩凤,对着阳光凝望,它是那么晶莹剔透,活灵活现,一时还舍不得吃,只轻轻用舌尖舔一下,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,看得人眼馋口也馋。